本報訊(記者 陳雪檸)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裝,網店價格是實體店價格的三分之一?線下選好的電器,網上難找同款?這背后可能是品牌“電商專供”在“搗鬼”。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tǒng)計,目前“電商專供”產品主要集中于鞋服、箱包、家電、衛(wèi)浴、紙品等日用品品類。專家提醒,一年一度的“618”電商大促季即將到來,消費者應擦亮眼睛仔細比較,當心買到同牌不同質甚至盜用品牌的商品。
徐女士從某電商平臺“Toto官方旗艦店”購買了一套智能一體馬桶,價格比實體店便宜了接近1000元。但安裝時發(fā)現,網店的售后和安裝人員并非品牌或實體店人員,而是電商從網上找的安裝公司。安裝師傅第一次上門,就因徐女士沒有發(fā)票拒絕安裝。第二次上門安裝時,徐女士又花了20元從安裝人員手里買密封圈。“售后和安裝服務確實是縮水了。”徐女士說。
一位衛(wèi)浴專賣店銷售人士稱,有些廠家或網店商家會將部分殘次品放到網絡低價消化,一些消費者網購后即使看到瑕疵,往往也因退換貨麻煩等因素,被迫選擇接受物品。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指出,目前“電商專供”商品存在3種情形,即同款不同質、同牌不同質、盜用品牌。如果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完全相同,即線上線下銷售同一型號的商品,質量卻明顯不同,屬于故意違反經營者信息披露義務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構成欺詐。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經營者退貨返款,并支付一定數額的懲罰性賠償金。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部分“電商專供”產品與線下同款有一定差距,但只要該產品為同一品牌商生產并授權銷售,就不是假貨。“電商專供的存在,本質上就是傳統(tǒng)家電廠家為了解決線上線下的矛盾沖突,不得不進行產品的差異化布局。”姚建芳提醒,“電商專供”商品一般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較多,消費者要謹記“一分價錢一分貨”,對商品的功能、配置、規(guī)格、做工、選材、設計等方面進行詳細比較,當心陷入“電商專供”的套路。
編輯: 楊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