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劉文西因畫結緣的陜北鄉(xiāng)親們
2004年劉文西在陜北綏德寫生。馬忠義攝
毛生明帶著陜北的黃土、延河水與五谷來紀念藝術家劉文西。 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
7月8日,一位市民在西安美術學院劉文西同志追思廳內,給孩子講人民藝術家劉文西的故事。 本報記者 杜瑋攝
《毛主席和牧羊人》畫作中的原型之一景聚財老人和兒女一起在劉文西的畫作前留影紀念。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
記者 柏樺 曹瑞 白丹
“您要創(chuàng)作嗎?到生活中去。
您要激情嗎?到人民中去。
他們會啟示您怎么創(chuàng)作,路該怎么走。”
簡單的話語包涵了劉文西所有關于創(chuàng)作的想法,也是他傾其一生為之努力、不斷實踐、不斷前行的藝術道路的真實寫照。
第一次踏上陜北這片黃土地,劉文西就找到了他的精神歸宿。上百次的陜北行、3萬多張采風寫生的素描速寫畫稿、上千個如同親人朋友般的陜北老鄉(xiāng)……他不遠萬里從青山綠水的南方山村來到蒼?;臎龅谋狈缴綔希敛华q豫地將根扎下。60多年間,他與當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一支畫筆見證著陜北從黃土塬到青山洼的滄桑巨變,描繪著陜北人民堅韌頑強、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記錄著人民追尋美好生活、建設美麗家園的歷史進程。
畫筆連起60年的深情厚誼
在劉文西的一次畫展里,曾經同時展出了他畫的7張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畫像:從臉蛋紅潤的小姑娘到胸前飄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到英姿颯爽的女青年,再到她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直到她成為兩鬢斑白子孫滿堂的奶奶。這個人就是袁院明。
對從小在延安市寶塔區(qū)橋溝鎮(zhèn)二十里鋪村長大的袁院明來說,劉文西是個熟悉又親切的人。5歲時還在上幼兒園的小院明,因為生動的表情和活潑的性格,被劉文西挑中,作為人物原型畫在了畫里。幾年后,劉文西前往陜北采風體驗生活時,特意去尋找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一番打聽后找到了小院明。這時的小院明已經是個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了。
那段時間小院明每天放學后就坐在高高的玉米堆上,給劉文西當寫生的對象。劉文西畫畫的時候很專注,也很親切,經常笑著對她說“頭往這邊擺一下”“手再伸出來一點”。
幾十年間,劉文西持續(xù)不斷地去陜北寫生,和袁院明處得如同親人一般。袁院明說,劉文西每次來延安,都會到她家里坐一坐,拉拉家常,吃一頓她親手做的飯。1991年,袁院明跟隨丈夫到了銅川,丈夫生了病,家中生活有些困頓,她每天愁眉不展。劉文西聽說后,特地前往銅川去看望她,并帶了3000元讓她給丈夫看病。劉文西回去后,還經常打電話給袁院明,詢問她家中的情況,和她說:“有什么困難就來找我。”
光陰在畫筆間流逝,情誼在歲月中生長。60多年的時間跨度,足以讓人望而卻步,而劉文西卻執(zhí)著地用歲月、用一張張畫紙去踐行他的藝術主張,在他的世界里尋找不同的美和個性。
讓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
“我7歲那年,一位畫家來到我們村小學,給我們講了幾節(jié)美術課,課后還給我們幾個小學生畫像。半個多小時就畫出了一幅那么生動逼真的畫,當時我仿佛就像看到了外星人一樣,覺得好神奇。”蕎麥園美術博物館館長薛瑩巧說起幾十年前初次見到劉文西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十多年后,來到西安上學、工作,劉老師給了我許多指導和支持,我也在他的身上學到了更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
2002年薛瑩巧創(chuàng)辦了以陜北小吃為特色的蕎麥園藝術餐飲,喜愛陜北飯食的劉文西常常光臨。但他吃飯有自己的規(guī)矩,不許多點菜、不許剩飯、吃不完的必須要打包。每次結賬都會詳細詢問賬單,如果金額超出了他的預期標準,他就會批評點菜的人:“下次不許點這么多,夠吃就好。”別人不理解,開玩笑地問他:“劉老師,您也不差錢,為什么這么摳啊?”劉文西說:“如果你和我一樣整天泡在陜北的農村里,你就明白了。陜北還有很多地方很貧困。革命年代,陜北人民用小米養(yǎng)育了紅軍戰(zhàn)士,現在雖然是和平年代,但我們不能忘了勤儉節(jié)約的革命傳統(tǒng)。”
“劉老師希望我們的社會是美麗的,所以他要從自己做起,提倡身邊的人都能為節(jié)約型、環(huán)保型、美麗型社會貢獻一份力量。”薛瑩巧說,“跟隨劉老師學習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我多次陪同劉老師去陜北采風,有一次,我們在綏德一個村子遇到村民正在鬧秧歌,劉老師看了之后就給當地文化部門建議,陜北一定要保持它的藝術原貌。他說,不管是男人們頭上戴羊肚子毛巾還是女人們剪紙、納鞋底的風俗民情,都是當地的民間文化藝術,一定要傳承,一定不能丟。只有在保持、傳承傳統(tǒng)文化原貌的同時合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讓古老的文化代代相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須讓年輕人有這種意識、這種認知,他們才會更加深入地了解、認識我們的文化,傳承、熱愛我們的文化。”
我永遠都是他的粉絲
“得知劉老師去世的消息后,榆林市吳堡縣許多手工掛面農戶給我打電話,拜托我代他們給劉老師敬獻花圈。”7月8日,來自吳堡縣的張永強帶著父老鄉(xiāng)親們的囑托,風塵仆仆趕到西安,替鄉(xiāng)親們送他們敬愛的劉老師最后一程。
2012年10月,在一次藝術活動上,張永強第一次見到了他崇拜已久的劉文西。那時,張永強正在創(chuàng)辦吳堡柳青文學館,見到劉文西后,張永強大著膽子走上前,詢問劉文西是否可以為柳青文學館題館名。問完之后,張永強心里直打鼓,覺得這個要求冒昧了。哪想到劉文西卻非常高興地答應了:“我給你們寫,柳青是人民作家,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們文藝工作者學習的榜樣。”一周后,張永強前去取字,“取字的時候,劉老師告訴我,他會到柳青故鄉(xiāng)吳堡縣采風。”張永強回憶說。
2014年10月25日,81歲高齡的劉文西來到吳堡縣,帶著黃土畫派的畫家們第24次來到陜北進行采風創(chuàng)作。在采風過程中,劉文西在與張永強聊天時得知,張永強正在幫助當地農民推廣他們的土特產——手工掛面。當天夜里9點多,劉文西主動找到張永強,要給陜北農民的手工掛面寫一幅字:“我給你們寫一幅字‘天下第一掛面’,好不好?幫助你們宣傳,給農民增收。”張永強被劉文西這種樸實的情感感動了。
當農戶們將劉文西題寫的“天下第一掛面”印在包裝盒上后,掛面的銷量不斷增長,收入喜人。后來,國家對商標的使用管理辦法進行了調整,“天下第一”的字樣不能再用。“我給劉老師說了這件事,問劉老師可不可以再給我們寫一幅‘柳青故里空心掛面’的題詞,劉老師連聲說,‘好好好,沒問題,我給你們寫’。”回憶起這一幕,張永強仍然有些難以相信,“劉老師當時就給我們寫了三幅不同的題詞,還讓工作人員發(fā)給我,問我行不行。”有了劉文西的題詞之后,吳堡縣的手工空心掛面銷往全國各地,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產業(yè)。
“劉老師說過,他愛畫勞動人民,尤其是陜北的勞動人民,他們正直、淳樸、厚道、善良,祖祖輩輩生活在陜北這么艱苦的地方,非常堅強,最能代表我們中國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張永強回憶道,“劉老師對人民的感情,對藝術的追求,永遠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永遠都是他的粉絲!”
答應老百姓的一定要辦到
7月7日,得知劉文西逝世噩耗的毛生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為老人做些什么。毛生明前往劉文西曾多次在延安市甘泉縣采風創(chuàng)作的三個地點取了當地的黃土,去劉文西多次前往的晉塔村取了五谷雜糧,又去延河岸邊取了一壺水。7月8日一早,毛生明和妹妹毛文靜就匆匆趕往西安,將陜北的黃土、五谷與延河水敬獻在老人靈前,讓他深愛的這些能夠一直陪在他身邊。
41年前,一次陜北寫生讓劉文西偶遇了毛生明一家,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當年是父親毛廣耀陪著劉文西一次次在甘泉縣的村村寨寨走訪采風,父親年歲大了之后,這個責任就落在了毛生明身上。毛生明多次陪劉文西采風,幫他拍攝鄉(xiāng)間勞動、農業(yè)豐收的照片以積累素材。
1979年,劉文西為一個編筐子的老人楊增貴拍照并畫成了畫,隨后他將這張照片送給了老人,后來又多次去老人家看望。2010年,劉文西在楊增貴老人家看到了多年前的那張黑白照片,就委托毛生明將照片放大后送給老人一張,并再三詢問:“給楊增貴老人的照片送到了沒有?我的你可以不送,但是答應老百姓的一定要辦到。”
劉文西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還留在人們心間,他走了,一幅幅為人民而歌的畫卷依然閃耀著不滅的光輝,他走了,無數人為他傷感為他祈禱,他走了,他滿心牽掛的鄉(xiāng)親們紛紛前來送他最后一程,他們帶來的一捧黃土一掬延河水,讓他依然能夠踏在他深愛的黃土地上,眺望那看不夠的延河,畫那畫不夠的陜北……
從人民中走出來的人民藝術家
7月10日,在西安美術學院的劉文西追思廳里,一襲黑衣的孫文芳代表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向劉文西敬獻花圈和挽聯,寄托許許多多延安人的哀思。
2013年,延安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當地受災情況非常嚴重。前來西安公干的孫文芳偶遇劉文西。劉文西聽說此事,非常關心,說要去給鄉(xiāng)親們捐款,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2013年10月底,劉文西就帶著黃土畫派的畫家們來到延安,為受災的鄉(xiāng)親們捐款。“東二十里鋪村的鄉(xiāng)親們知道劉老要來,一早便等在村幼兒園的院子里。劉老一下車,鄉(xiāng)親們全都圍了上去,與劉老拉家常。劉老一邊和大家握手,一邊和大家聊天,有些人劉老還能一口叫出名字。”孫文芳說,“大家都說,這么多年沒見,都能一眼認出來,畫家的眼睛就是厲害。”
“我還記得,幾年前的一個臘月,劉老來延安采風。當時天氣格外冷,幾個同行的年輕人都凍得直發(fā)抖,劉老卻似乎一點都感覺不到山野的寒風,一動不動坐在那兒一畫就是一下午。”孫文芳回憶道,“吃飯的時候,劉老的手腫得像發(fā)面的饅頭,都夾不穩(wěn)菜。我說‘以您現在的年齡、身份和影響力,干嘛非要大冬天來找罪受,一畫就是幾十年,您就畫不厭嗎?’”
劉文西目光凝重,緩緩地說:“我一生無數次來到陜北,來不夠、畫不夠!每次來陜北采風,看到大地、黃土、黃河、父老鄉(xiāng)親,就深深地感動……生活是無底洞、藝術是無底洞,要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情牽百姓,才能創(chuàng)作出反映生活、謳歌生活的好作品。”這番話透露著劉文西對藝術的執(zhí)著和他對陜北人民、對黃土地的熱愛,至今想來依然讓孫文芳感慨萬千。
什么是人民的藝術家?只有扎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才能受到人民的愛戴,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民藝術家!
劉文西用畢生的實踐為我們證明:為人民、為藝術而活著的人,歷史和人民都將永遠記著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