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娜(右)為參觀者介紹刺繡作品 受訪者供圖
□ 趙婧
10月22日,剛剛拉開帷幕的第二十六屆農高會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在C館舉辦的“三秦巧娘”手工藝品暨巾幗現(xiàn)代農業(yè)脫貧成果展上,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在“三秦巧娘”的手里重新煥發(fā)光彩,也為許多農村婦女帶來新的生活方式。
母女繡出“一片云”
“雙面刺繡耳環(huán)太漂亮了,真想把它們都珍藏起來!”來自咸陽市的劉女士拿起造型別致的刺繡耳環(huán)一邊試戴,一邊不住贊嘆。“這些都是專為年輕人設計的時尚耳環(huán)。”32歲的朱高娜笑盈盈地指著一排排整齊的小方盒說,盒中的耳環(huán)都是由她和母親手工制作的。
新穎的圖案由朱高娜設計,配以母親精巧的雙面刺繡,栩栩如生的藍尾蝶、嬌憨的唐朝仕女,甚至是身披鎧甲的兵馬俑……一副副新穎別致的“藝術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手握第十屆十大“三秦巧娘”獎杯,母親高云嶺自豪地說,“軍功章”也有女兒一半功勞。
對家住渭南市白水縣的高云嶺來說,刺繡原本只是她的一項業(yè)余愛好,但精湛的刺繡技藝讓她成為享譽當?shù)氐?ldquo;美繡娘”,心靈手巧的女兒也深受熏陶,從設計院校畢業(yè)后跟隨她學習刺繡。朱高娜還與母親創(chuàng)立了“蕓菱工藝”,嘗試將刺繡加入耳環(huán)、手包、書簽等實用物品中,并通過網絡加實體銷售的模式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年輕人的想法像一片云,讓傳統(tǒng)刺繡有了創(chuàng)意。”高云嶺期待女兒能讓傳統(tǒng)刺繡美出新的意境。
巧手貼出愛國情
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前,少數(shù)民族的兄弟姐妹簇擁在鮮花叢中,高舉著鮮艷的五星紅旗為偉大祖國慶祝七十年華誕……這一幕總是縈繞在“三秦巧娘”劉愛英的腦海中,她用布滿老繭的雙手,用樸實溫暖的棉布將這一畫面變成了最美的布貼畫。
“我從小就喜歡跟著我媽做針線活兒,后來我們當?shù)貗D聯(lián)舉辦了專業(yè)培訓班,教留守婦女布貼畫、棉絮畫等傳統(tǒng)手工藝,我就報名參加了。”劉愛英說,她是咸陽市淳化縣的地道農民,通過學習制作布貼畫,她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帶動當?shù)亓羰貗D女成立了合作社,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以前留守婦女閑在家中,整天不是打麻將扯閑話,就是打架鬧是非。參加合作社不僅能學習一門手藝,還能讓姐妹們錢袋子鼓起來,花錢再也不用朝‘掌柜’伸手要了,家庭地位直線上升。”劉愛英說她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幫助,讓她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據了解,目前全省累計創(chuàng)建婦女手工經濟實體2846個,
產值16億元,帶動15.8萬婦女就業(yè),建立巾幗創(chuàng)業(yè)脫貧基地280個,支持女性創(chuàng)辦專業(yè)合作社1130個,入社家庭10萬多戶。幫助貧困地區(qū)婦女增強脫貧信心,提高致富能力、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