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張?zhí)秭?杜鵬 渭南臺 閔博智)渭南市臨渭區(qū)曙光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張小俠身殘志堅,拼搏不息,用愛心和責任為殘障兒童打造了一個溫馨的“家”,24年來,先后有300多名孩子在她的關愛下快樂成長。
圓圓(化名)是渭南市臨渭區(qū)曙光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學生,由于剛來校時間不長,很少與同學交流,再加上長期有咬手的習慣,張小俠經常會抽時間陪伴著圓圓,了解她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渭南市臨渭區(qū)曙光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張小俠:“你看圓圓這兩天這手這一塊是不是好了,是不是?你再來了,下一星期老師帶你出去玩知道了沒?”
圓圓的媽媽劉英俠:“最起碼娃不咬手了,也沒有自殘行為了,跟其他娃兒至少先耍呢,張校長就是一次不行十次八次地說,我覺得做母親的都達不到這樣有耐心。”
由于身有殘疾,張小俠行走不便,吃過午飯,圓圓用輪椅推著她享受明媚春光。周末媽媽來接圓圓回家,圓圓卻抱著張小俠,不愿離開。這里,讓孩子感到“家”的溫馨。
張小俠:“教學理念是‘幫一個孩子,挽救一個家庭’,這是我起初的想法也是在一直堅持著。”
1993年,20歲的張小俠在老家一所民辦聾啞學校當老師,1996年,因為經費困難學校停辦。張小俠深知殘疾智障孩子對家庭意味著什么,她選擇了堅持。兩個多月后,她四處借錢創(chuàng)辦了新的特殊教育學校。兩名教師、一塊黑板、幾排課桌、一溜用磚頭支起的床鋪,學校就開學了。當年有21名聾啞、智力障礙的年幼學生前來就讀,后來學校幾經搬遷,張小俠都挺了過來。2000年她被查出患上胸椎部髓內腫瘤,導致全身三分之二癱瘓。雖曾猶豫,但她仍然拒絕放棄。
張小俠:“我是后天性殘疾,他們是先天殘疾,如果說老師給孩子每天去講你要自立自強,我就要給孩子當好這個榜樣。”
在家人支持下,張小俠四處借錢,建起1400平方米的新校舍。從此,她以校為家,和學生吃住在一起。她培養(yǎng)藝術潛質,教孩子們唱歌、運動、書法、繪畫、十字繡等技能,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奮發(fā)向上。24年累計有300多名殘障孩子從這里走向社會,其中有8人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多人在省殘疾人文藝或體育比賽中獲獎。學校也被定為陜西省特殊藝術人才培養(yǎng)定點學校。而她也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校長,全國殘疾人先進工作者,登上“中國好人榜”。
渭南市臨渭區(qū)曙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賀利娟:“我現在跟張老師已經跟了23年了,她身上閃著那種,別人沒有的堅強、堅韌、不放棄、不抱怨,學校好像一個‘家’一樣把我也留住了。”
張小俠:“我們學校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大的照顧小的,相互照應,孩子都非常的快樂,我希望能給智力落后兒童一個很好的平臺,因為他們并不是社會的負擔,他們每個人都有他的閃光點,我們希望我們這些殘疾孩子明天會更好。”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