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候機也能看文物 這 “很西安”!
“打卡文物何須奔走,西安機場順便就有。”網友所說的,是全球首個設置在機場內的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館——西部機場博物館。剛剛投運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就這樣鮮活地進入了廣大網友和旅客的打卡名單。
候機時間不再無聊
甚至有點不夠用
“西安機場全新的T5航站樓讓古老歷史‘遇見’現代旅行。收拾行囊,踏上通往古絲綢之路起點的王朝之旅吧!”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在海外社交平臺發(fā)文推介并發(fā)出邀請。
起飛、降落,機場是很多游客到西安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無論是候機、轉機還是延誤,大家通常需要在機場內等待數小時。這些 “無意義的空白時間”,因為機場博物館,被賦予了新的價值。
西部機場博物館建筑群讓旅客在旅途中匆匆一瞥即可穿越千年。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博物館展出的,就是機場擴建挖出的“寶藏”。
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和機場擴建工程同步進行的還有兩年多的考古工作,共發(fā)掘各類古代文化遺跡6848處,出土文物22000余件(組),規(guī)模之大、數量之多,讓“機場工地秒變考古現場”,網友甚至“隔空喊話”,希望原地建設博物館。
文物就地“安家”,西安真的“很聽勸”。如今,“原址保護+機場展陳”的創(chuàng)新模式,就這樣水靈靈地實現了。
“一座洪瀆原,半部中國史。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所在的洪瀆原,承載著從先秦至明清的完整歷史序列。而機場巨大的客流量給了博物館良好的游客基礎。”西部機場博物館籌備團隊負責人陳瑤說。
西部機場博物館建筑群本身極具文化屬性,被網友戲稱——含“唐”量嚴重超標。唐代大明宮含元殿三層重檐結構復刻,長安城九宮格棋盤“里坊制”布局,6400平方米的空間成了“時空驛站”,旅途中匆匆一瞥即可穿越千年。
2000年前的酒怎么保存至今,唐代出入皇宮的門禁憑證長什么樣,十六國時期的絲路樂舞場景有多么曼妙……四方館的基本陳列展中,120余件文物給你答案。
西部機場博物館內游客正在觀賞秦公镈。
珍寶館則每期精選一件陜西代表性文物與大家見面。此次首展推出的是國家一級文物、春秋時期青銅禮器的瑰寶——秦公镈。有興趣的旅客,完全可以買一件獨特的伴手禮,那就是機場文創(chuàng)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正是秦公镈紋飾中的龍蛇交纏。
在非遺文創(chuàng)體驗區(qū),旅客可以看一看皮影戲表演,還能3D打印兵馬俑,親手制作“迷你陶俑”登機牌掛件。
掃描唐代胡人牽駝俑,手機屏幕即刻展現駱駝商隊穿越沙漠的動畫;數字人“唐小妃”擔任導覽,用方言講述文物背后的市井故事……不知不覺間,候機時間輕松而有趣地度過,游客紛紛點贊:
“還得是西安啊!”
“去機場不為飛,只為逛博物館。”
“這下要早點去機場了。”
“打卡機場,并不多見。但在西安,也很正常。”
西部機場博物館內游客正在觀賞展品。
從“遍地是文物”到“處處是故事”
從冰冷的文物到鮮活的故事,需要一個過程。
近年來,西安正以多元化展陳方式讓文物“走出來”,將文化體驗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以 “很西安”的方式重構“博物館之城”的定義。
向前追溯,2022年底,西安 “火”了兩口古井。當年12月,西安地鐵6號線二期正式開通運營。在2號線換乘6號線鐘樓站的通道,兩處明清古井遺址悄悄“出圈”。當時,這種在地鐵站換乘通道內設置文物本體保護展示區(qū),將發(fā)掘出土的文物進行就地保護展示,在國內屬于首例。
在地鐵里看文物,這樣罕見又獨特的場景吸引了不少乘客駐足打卡。不少西安市民自豪地說:“這樣的場景,很西安!”網友則圍觀感嘆:“坐個地鐵,進了一趟時空隧道。”“我一直覺得如果是拍穿越劇,西安是最合適的,一趟地鐵能穿N個朝代,極其蒙太奇。”
市民在西安地鐵鐘樓站2號線換乘6號線的通道里參觀兩處明清古井遺址。
西安是文物堆里“長”出來的城市,這話可真不是說說而已。
眼下,歷史遺跡與煙火日常的嵌合,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座城市里。西安地鐵1號線咸陽西站、西安地鐵3號線青龍寺站,分別展陳著渭河古橋出土文物、不同時期出土的陶瓷文物。行人日復一日的腳步匆匆中,地鐵的風聲和歷史遺跡的融匯,成為西安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西安,博物館也走進了商場,逛街購物也能看展。今年1月下旬,雁塔區(qū)發(fā)起“家門口的博物館”活動,陜西自然博物館、長安大學地質博物館、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西安市新夢想影業(yè)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打破傳統(tǒng)博物館的展示邊界,將各家極具特色的展品帶進市井生活。
鳥類標本、珍稀地質礦石標本、電影放映機藏品、明清古畫……現在的商場里,媽媽可以盡情“逛逛逛”,爸爸和娃可以不再只是無聊地“等等等”,可以享受“看看看”。
博物館“走出去”的時候也在“引進來”。
“原來拓片不僅是技術,還能拓其形,悟其神!”2月15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一名中學生在體驗四神瓦當拓片制作后興奮地分享。這項“流動博物館”志愿服務項目自2012年啟動以來,共開展活動260余期,受眾超過10萬人,用超過10000公里的行程、多元化的互動方式為公眾搭建了零距離接觸歷史的橋梁。
市民正在商場里觀看展覽。
讓厚的輕 讓硬的軟
讓靜止的流動
“西部機場博物館這么受歡迎,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息——文化遺產活用的形式是多元化的,文物展覽并非只能局限于獨立的、高大上的專題博物館里,其地點、內容與形式等可依據文物保護需求與公眾實際需要,進行多樣化地靈活調整或表達。”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劉衛(wèi)紅表示。
劉衛(wèi)紅認為,文物展覽作為一種公共文化服務,必須 “以人為本”,以“舉重若輕”的方式,讓文物“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在機場、地鐵等公共交通空間展示文物,實現文化浸潤,也可以繼續(xù)打破傳統(tǒng)文物展示展覽的邊界,在社區(qū)、圖書館、文化館、公園等公共空間植入文物展覽,讓文物展覽從殿堂走向街巷,走進老百姓的生活半徑。”劉衛(wèi)紅說,“如果一個飯店既可以吃飯,還展示了各種陜西特色美食的淵源,甚至還設置有面塑等活態(tài)文化展示體驗區(qū),這樣的用餐體驗是不是格外有價值!”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目的是建立起文化認同,其中就包括在地認同。對市民來說,這個文物雖然不是多么珍貴,但它是從我生活的地方出土的,或者和我生活的地方有關的,反映了我這個地方的歷史,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認同和共鳴。”
將非遺技藝展示和少年兒童研學體驗相結合,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地鐵站文物全息投影,讓居民參與策劃布置老照片墻等展覽的社區(qū)共建……劉衛(wèi)紅認為,西安應該把厚重的文化遺產進行輕量化展示和傳播,以流動的方式自然融入城市生活的各個場景。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陜西長安華科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京連也打算提交一份相關提案。
“我們嘗試提取西安城墻的紋樣、色譜等用于文創(chuàng)產品,并打算將這些元素與游戲場景開發(fā)融合,讓更多玩家可以在線上欣賞。”袁京連說,陜西是文物大省,也是科教大省,我們應該把這兩方面優(yōu)勢資源進行更加有效的結合,將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文物的保護、研究、修復、展陳、設計等方面,讓文物資源在更大范圍釋放出更多消費價值。
當西安博物院的唐代銅鏡在街角映照出現代人的面容,當瓦當拓片墻出現在連接曲江池遺址公園的地下通道,“無墻博物館”正在為更多人提供接觸歷史與藝術的機會,讓文化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這座古都正在用實踐證明:文物保護不是將文物鎖進保險柜,而是讓它們落入百姓生活日常,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