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67 賴宣治 |
![]() |
468 管向東 |
![]() |
469 樊錦詩 |
![]() |
470 戴明盟 |
![]() |
|
![]() |
501 萬芝利 |
![]() |
502 王日芳 |
![]() |
503 王玉華 |
![]() |
504 王 偉 |
![]() |
505 王春仙 |
![]() |
506 扎西央宗 |
![]() |
507 計棕英 |
![]() |
508 央 宗 |
![]() |
509 馮玉琴 |
![]() |
510 喬來生 |
?。ㄉ辖拥谑灏妫?/p>
467 賴宣治
賴宣治,男,漢族,1986年8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花東鎮(zhèn)七星小學教師。
賴宣治帶領山區(qū)孩子苦練跳繩技能,從鄉(xiāng)村小操場跳到世界大舞臺,為中國摘金奪銀,為山區(qū)孩子點亮夢想。
2010年,學習籃球專業(yè)的賴宣治大學畢業(yè)后,來到以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山區(qū)小學七星小學任教,成為這所小學首位專業(yè)體育教師。學校體育場地、運動器材非常缺乏,賴宣治就自己動手用鋤頭平整田徑場,制作維修體育器材。2012年,賴宣治選擇跳繩教學作為突破口,成立學校跳繩隊。作為一個從未接觸過專業(yè)跳繩訓練的人,他四處搜集跳繩比賽視頻,反復觀摩練習,經(jīng)過2年努力,探索出“獨門秘功”——半蹲式跳法。在他的帶領下,七星小學跳繩隊不斷取得驕人成績:先后培養(yǎng)出33名世界跳繩冠軍,打破11項世界跳繩紀錄,榮獲獎牌數(shù)超千枚,受邀參加G20峰會、博鰲亞洲論壇等活動演出。賴宣治和學生的故事被拍攝為紀錄片和兒童勵志電影《點點星光》,在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上被評為“小學生最喜愛的兒童片”,獲評2021金雞獎“最佳兒童片”。
賴宣治榮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468 管向東
管向東,男,漢族,1962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主任。
管向東從醫(yī)30余年,為我國重癥醫(yī)學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管向東先后8次馳援武漢、喀什、沈陽、綏化、哈爾濱等地疫情防控工作。
管向東1988年開始從事重癥ICU工作,帶領醫(yī)院的重癥專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步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打造成國內建設規(guī)模和影響力最大的重癥學科之一。他牽頭建立重癥醫(yī)學中心,并開創(chuàng)該專業(yè)在國內、省內的多個第一。他甘為人梯、立德樹人,培養(yǎng)出100余位碩博士研究生,定期開辦重癥專業(yè)進修醫(yī)生培訓班,為華南乃至全國重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作出突出貢獻。
作為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中央指導組的醫(yī)療救治組國家級專家,他第一時間馳援武漢。他駐點雷神山醫(yī)院,轉戰(zhàn)武漢多個重癥收治點ICU、湖北各基層縣市疫情定點醫(yī)院和ICU。他主筆編寫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由國家衛(wèi)健委、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聯(lián)合下發(fā)全國各地,作為臨床重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實戰(zhàn)依據(jù)。
管向東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入選“廣東好人”。
469 樊錦詩
樊錦詩,女,漢族,1938年7月生,中共黨員,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把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管理工作當作終身事業(yè),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xù)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1963年,樊錦詩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那時的莫高窟,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她克服嚴重水土不服引起的身體不適等困難,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
她運用考古類型學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揭示各個時期洞窟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和時代特征,為敦煌石窟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得到國內外學術界采納。她先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研究課題10余項,主持國際合作項目10余項,出版專著13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20余篇,編制國家和行業(yè)技術標準3部。由她主持編寫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是國內第一本具有科學性和學術性的石窟考古報告,為其它石窟寺遺址考古報告的撰寫提供了借鑒。在她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率先建設數(shù)字敦煌檔案,實現(xiàn)了敦煌石窟文物數(shù)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續(xù)利用。
如今,83歲高齡的樊錦詩還在為編寫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報告殫精竭慮。她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積極推動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guī)和保護規(guī)劃建設,促成《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頒布,使莫高窟保護、研究、利用和管理納入法治化和規(guī)范化軌道。
樊錦詩生活簡樸、淡泊名利,她每次領完獎回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上交獎章、獎狀、獎金。她認為,這些榮譽屬于所有為莫高窟作出貢獻的人。
樊錦詩榮獲“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改革先鋒”、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470 戴明盟
戴明盟,男,漢族,1971年8月生,中共黨員,南部戰(zhàn)區(qū)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
戴明盟入伍30多年來,先后飛過16種機型,作為我國第一批航母艦載機試飛員,創(chuàng)造了殲—15艦載機試驗試飛的多項紀錄,被譽為功勛飛行員。
戴明盟1990年通過層層考核,成功招飛入伍,逐步成長為優(yōu)秀戰(zhàn)斗機飛行員。艦載機上艦飛行被喻為刀尖上的舞蹈,面對安全和技術的雙重挑戰(zhàn),他毅然選擇成為一名艦載機飛行事業(yè)的開拓者,無論任務多么繁重、情況多么危險、考驗多么嚴峻,都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全力以赴投入艦載機試驗試飛工作。
擔負艦載機試驗試飛任務后,戴明盟帶頭飛開創(chuàng)性、高難度、高風險課目,出色完成超負荷、大密度、高強度科研試飛任務。在一次地面阻攔試驗中,因地面設備故障導致殲—15艦載機面臨失控危險,他作為現(xiàn)場指揮員,憑著豐富經(jīng)驗,果斷指揮試飛員成功處置重大險情。2012年11月23日,戴明盟第一個駕駛殲—15艦載機在航母上成功實施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實現(xiàn)了我國固定翼飛機由“岸基”向“艦基”的歷史性突破,他也成為我國駕駛艦載機著艦起飛的第一人。
為熟練掌握各項試驗試飛課目的技術要領,戴明盟先后進行多型飛機技術探索飛行,全程參加殲—15艦載機的原理驗證、定型試飛,所學所訓課目成績全部優(yōu)秀,順利通過艦載機航母資格認證和著艦指揮官資質認證。為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他以“首次做對做好、每次做精做細”的嚴苛標準,一次次研究規(guī)劃航線,一遍遍進行驗證試驗,有時為了一個操縱細節(jié),他會反復演算幾百遍、飛行幾十個架次。此外,他還成功探索了我國艦載機飛行員的有效培養(yǎng)模式。
戴明盟榮立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榮獲“改革先鋒”、航母戰(zhàn)斗機英雄試飛員、最美奮斗者等稱號。
471 糜 林
糜林,男,漢族,1963年8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江蘇省鎮(zhèn)江市農業(yè)科學院果樹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他是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默默耕耘者,助力茅山老區(qū)農民實現(xiàn)脫貧致富,把科技成果推廣到中西部地區(qū)4個省份、17個縣,33年來累計幫助農民增收10億多元。他是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的奮斗者,創(chuàng)新應時鮮果技術50多項,育成果樹新品種7個。糜林心系農民,腳踩泥土,用生命托舉起農民的致富夢想。
上世紀80年代,鎮(zhèn)江農業(yè)仍然以大田作物為主,丘陵崗坡地,灌溉成本高,農民生活貧困,迫切需要調整農業(yè)結構。那時,農民對果樹栽培技術一無所知,急需專家指導。糜林從日本引進無花果、甜柿、沙梨等種苗,開展適應性研究。隨著市場和農民需求的變化,糜林團隊先后為茅山老區(qū)農民引進了獼猴桃、大櫻桃、藍莓、楊梅等品類。糜林直接指導過的農戶達1000多戶,面對面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每年助農增收6000多萬元。
哪個地方窮,他就往哪里跑。汶川地震后,糜林作為江蘇援助汶川重建隊伍項目組組長,先后28次往返于江蘇和四川,推動建成“綿竹江蘇高效農業(yè)示范園”,他指導的沙梨種植園成了遠近聞名的水平棚架標準示范園。2017年6月,糜林將最新草莓品種、技術帶到重慶銅梁太平鎮(zhèn),帶動當?shù)剞r民種植草莓2000余畝,平均每畝增收3萬余元。2018年6月,他來到貴州省沿河縣向農民傳授果樹種植技術,三天三夜跑了17個自然村。隨后1年多,他又對沿河縣及周邊市縣的農民致富帶頭人開展技術培訓,累計培訓1500余人次。
每逢災害天氣,他總是及時電話提醒,主動上門幫忙,沒吃過農民一頓飯。他生前最后一本日記本記錄著每天超12小時的工作量。半口牙掉了近兩年,他沒時間去看;體檢結果需復查,他沒有時間去,即便是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他在病床上仍惦記著農民朋友菜地果園里的事,直至2020年2月病逝。
糜林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ò葱帐瞎P畫為序)
501 萬芝利
萬芝利,女,1980年1月生,中共黨員,重慶警備區(qū)渝中第三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護師。
萬芝利把老干部當成自己的親人,把老干部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以誠懇態(tài)度和嫻熟技能,真情呵護、真心守護老干部生命健康,被老干部譽為健康守護者。
2001年,萬芝利從醫(yī)學院畢業(yè)后,應聘到原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工作。其間,她經(jīng)常接觸前來看病的老干部,他們舍生忘死、英勇戰(zhàn)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她。懷著敬重和景仰,2007年,她主動申請到干休所工作。14年來,萬芝利幾乎每天巡診巡訪老干部20余戶,在干休所和醫(yī)院之間來回跑七八趟。她勤學苦練、刻苦鉆研,練就“一扎準”“一口清”“一查明”的醫(yī)護技能,參與老干部醫(yī)護搶救百余次,無一人因處置不當留下后遺癥,無一人因診斷失誤造成嚴重后果。
為不斷提高業(yè)務能力,她十幾年來堅持到軍地醫(yī)院呼吸科、心內科、消化科等10余個科室跟班學習,深入學習研究老年人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診斷治療,考取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證、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證等。百歲抗戰(zhàn)老戰(zhàn)士吳老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萬芝利經(jīng)常去吳老家嘮家常,給他讀報刊、剪指甲,連兒女都認不出的吳老一見到萬芝利便笑呵呵地叫“小萬”。萬芝利主動承擔老干部心理疏導工作,經(jīng)常與他們聊天,傾聽他們的心聲,疏解他們的憂慮,許多老干部都把她當成親女兒。
為了讓老干部學會使用網(wǎng)絡、方便生活,2016年萬芝利倡導組織“離退休E生活”培訓,手把手教老干部微信聊天、網(wǎng)上購物交費等技能。因疫情防控形勢需要,營區(qū)實行封閉式管理,萬芝利協(xié)調開通服務熱線電話,建立老干部微信聯(lián)絡群,拓展代購服務功能,及時解決老干部的生活物資采購需求。在她的提議下,所里還開展了一系列線上文化活動,開設書法、京劇、文史等視頻課程,讓老干部足不出戶就能享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萬芝利榮立二等功1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軍先進老干部工作者等稱號。
502 王日芳
王日芳,女,黎族,1961年4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高石村村民。
夫家二哥重度殘疾,家庭支離破碎,她悉心照料;婆婆臥床不起,她任勞任怨照顧;丈夫罹患肺病,她不離不棄護理;孫子確診紅斑狼瘡,她用心陪伴。王日芳用真情維護著家庭溫暖,點亮了親人生命的航程。
王日芳與丈夫結婚沒多久,夫家的二哥遇上一場大病,落下重度殘疾,二嫂改嫁,剩下無人照顧的二哥和二哥的小女兒。王日芳擔負起照料老小還有一個重度殘疾人的重擔。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見肘。但王日芳對侄女視如己出,在生活上、教育上非常上心。這一照顧,便是整整11年。
二哥過世后,婆婆受到打擊,病倒后臥床不起。既要照顧重病在身的婆婆,又要供養(yǎng)子女和二哥的女兒上學,生活非常困難,但王日芳沒有退縮,照顧婆婆的一日三餐和生活起居,做可口的飯菜,幫她洗漱更衣、端屎接尿、換洗床單、擦洗身子,全心全意為婆婆付出。
在婆婆離世的第二年,丈夫被確診患上肺病。王日芳每天盡心盡力照顧丈夫。之后,孫子又被確診為紅斑狼瘡,王日芳四處尋醫(yī)問藥,悉心照護陪伴。王日芳全心全意關愛家中老人小孩的善舉,在當?shù)貍鳛榧言挕?/p>
生活中,王日芳悉心照顧家人;在工作崗位上,王日芳盡職盡責、關心幫助村民,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和贊賞,被推選為高石村委會婦女主任。在她的引領下,當?shù)赜楷F(xiàn)出許多感人的孝老愛親典型,形成良好風尚。
503 王玉華
王玉華,女,漢族,1962年3月生,天津市南開區(qū)學府街道月環(huán)里社區(qū)居民。
結婚后,王玉華夫婦就和肢體二級殘疾的婆婆、智力一級殘疾的小姑子生活在一起。為更好照顧家人,她放棄工作,挑起家庭重擔。20多年來,她用善良的心溫暖家人,是踐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好兒媳。
有一次,婆婆泌尿系統(tǒng)感染,發(fā)高燒住院治療1個多月,王玉華寸步不離守在老人床前,喂水、喂飯、喂藥,醫(yī)護人員和病友都以為她是老人的親女兒。每當護士來換藥時,都夸贊老人好福氣,有一位孝順的好女兒。老人總是對大家說:“我的確好福氣啊,她不是我女兒,卻比女兒還要親,她是我的兒媳婦。”
婆婆現(xiàn)在80多歲了,身體偏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很多時候都是坐在床上,缺少運動。王玉華每天為婆婆翻身、活動手腳、按摩,變換著花樣做老人愛吃的飯菜。閑暇時,幫老人梳頭、捶背,陪著老人說話,哄老人開心。每當老人排便不暢時,她從不嫌臟,總是親手清理,及時換洗衣物,用自己的辛苦換取老人更多的舒心、快樂。
患智力殘疾的小姑子沒有行動能力,常年臥床。王玉華每天起床,就開始為小姑子忙活,穿衣、洗臉、漱口、喂藥、喂飯,傍晚為她洗澡泡腳,擦洗按摩,日復一日,從不讓小姑子受一點兒苦。
王玉華熱情開朗、樂于助人,經(jīng)常擠出時間幫助居委會張貼宣傳海報、清整樓道堆物、撿拾小區(qū)垃圾。疫情防控期間,王玉華還報名參加社區(qū)志愿服務,了解小區(qū)租戶情況、排查外地進返津人員、參加小區(qū)出入口防控值守。大家勸她早點兒休息,她卻幽默地回答:“我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崗位,得好好珍惜啊!”
王玉華入選“天津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天津市文明家庭。
504 王 偉
王偉,男,漢族,196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大興區(qū)觀音寺街道雙河北里社區(qū)居民。
王偉多年如一日,照顧重病妻子,細致入微、不離不棄,被稱為情深義重的“好丈夫”。
1996年1月的一天,妻子突然暈眩倒地,一查是突發(fā)腦出血,雖保住生命,但卻留下后遺癥,喪失行動能力。從此,王偉日復一日帶妻子治療。慢慢地,妻子行動能力有所恢復,甚至還能做點家務。但2007、2008年,妻子又接連兩次腦出血,第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喪失自理能力,第二次在ICU進進出出、病危通知書下了一張又一張。王偉知道,腦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醫(yī)生提醒他做好最壞準備,但王偉執(zhí)著堅持救治。
從那之后,王偉穿梭于廚房、病榻,每天給妻子制作流食,以便鼻飼。秋冬季節(jié),他用棉簽蘸著水給妻子擦拭嘴唇,處理大小便。為避免肌肉萎縮和生褥瘡,他勤給妻子翻身、擦身、換被褥。隨著家庭開銷日益增加,他找了份出租車司機的工作。忙時,就拜托年邁父母照看妻子,收車后立刻回家照顧病妻。那段時間,他體重下降,臉色疲憊,但從未想過放棄。因為有他的精心照料陪伴,妻子從未生過褥瘡,腿腳萎縮也不明顯。
王偉家庭的境遇和困難,引起了各級黨組織、原單位和社區(qū)的關注。每逢過年過節(jié),區(qū)里、街道和原單位都去探望他們,給予經(jīng)濟幫扶、精神撫慰。
2020年12月,妻子再次發(fā)病離開人世,王偉強忍悲痛辦理完愛人后事。考慮到妻子是獨生女,他又肩負起照顧患病老岳父的責任。
王偉榮獲“北京榜樣”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05 王春仙
王春仙,女,漢族,1955年5月生,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qū)侯城鄉(xiāng)惠安村村民。
39年來,王春仙照顧已故哥哥的3個孩子,含辛茹苦、無怨無悔,撫養(yǎng)他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自己卻至今未婚,是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的好姑姑。
1982年,短短幾月間,王春仙的哥哥去世,嫂子精神失常,留下3個年紀尚小的孩子。她看著可憐的侄子侄女,毅然扛起撫養(yǎng)他們的重擔,用柔弱肩膀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那年,27歲的王春仙還沒結婚,扛著經(jīng)濟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帶著3個孩子艱難生活。糧食不夠吃,經(jīng)??苦徖锖陀H戚接濟。孩子們的衣服鞋襪,都是周圍好心人送的,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當時的家庭收入微薄、入不敷出,她就養(yǎng)了豬和羊,每年能賣幾百元。此外,她還到處接散活、打零工,從來不怕吃苦,就為了多賺點錢補貼家用。王春仙勤儉度日,白天拼命打工、種地、養(yǎng)豬,晚上縫縫補補、洗衣做飯,拉扯3個孩子長大。
她為了孩子,一直未嫁。其間,不斷有人給她介紹對象,但一聽說拖著3個孩子就都猶豫了。要讓她丟下孩子外嫁,王春仙堅決不答應。一來二去,王春仙也就打消了結婚的念頭??粗?個越來越懂事的孩子,撫養(yǎng)好他們,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雖然辛苦多年,但王春仙從未想過放棄。后來,生活條件逐漸好轉,一家人不再為吃穿發(fā)愁。接著,她的兩個侄子又先后出去打工,家里收入也增加了。這時,王春仙又把心思放在孩子們的婚事上。她省吃儉用,精打細算,蓋起新房。如今,兩個侄子先后娶了媳婦,侄女也已出嫁,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們都很感恩,將姑姑當作親生母親一樣孝敬侍奉。
王春仙榮登“中國好人榜”。
506 扎西央宗
扎西央宗,女,藏族,1973年12月生,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瓊結縣下水鄉(xiāng)唐布齊村村民。
扎西央宗無微不至地照顧雙目失明、雙耳失聰?shù)恼煞?,不離不棄,譜寫一曲藏漢民族一家親的美麗樂章。
扎西央宗和丈夫王勇曾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他們陷入困境。2013年5月,正在工地干活的王勇突然倒在了地上。扎西央宗帶著王勇輾轉山南、拉薩等地治療。然而,王勇病情不斷惡化,由雙耳失聰發(fā)展到雙目失明。面對經(jīng)濟的窘迫、撫幼的重擔、父母的擔憂,扎西央宗沒有被嚇倒,一邊撫養(yǎng)孩子、照顧丈夫,一邊挑起家庭的重擔。
丈夫不愿拖累扎西央宗和孩子,幾度動起輕生的念頭。兩個孩子也要求輟學,幫著照顧父親、掙錢養(yǎng)家。扎西央宗堅決不讓兒女輟學,她白天在家照顧丈夫,下午6點左右給丈夫準備好晚餐后,再騎電動車到市區(qū)進花、賣花。很多時候要賣到凌晨,休息三四個小時又要起床照顧丈夫。這樣的艱辛生活,扎西央宗堅持了好多年。
付出換來回報,她把丈夫照顧得貼心周到,兩個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學。如今女兒已經(jīng)畢業(yè)參加工作,全家實現(xiàn)脫貧。
扎西央宗榮獲西藏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其家庭被評為西藏自治區(qū)最美家庭。
507 計棕英
計棕英,女,漢族,1936年1月生,陜西省彬州市北極鎮(zhèn)白保村村民。
計棕英照顧雙目失明的小叔子長達65年,屢遭家庭變故,仍堅強面對,始終不離不棄,被譽為“最美嫂娘”。
1953年,計棕英嫁給丈夫的第二天,公婆囑托她:“你是當嫂子的,弟弟年紀小,眼睛看不見,以后你多照顧他。”于是,她開始長達60多年照顧小叔子的歷程。那時,計棕英一天出三次工,晚上還要回家操持家務。白天在外干活時,最讓她放心不下的是小叔子,見縫插針回家照看,給他做飯、洗衣。在嫂子的照料鼓勵下,小叔子學會吹笛子、傳唱說書,還在生產隊當上了飼養(yǎng)員。
上世紀90年代,計棕英家庭屢遭變故。先是婆婆去世,計棕英的三兒子又因意外身亡,丈夫因親人離世深受打擊,也于1994年撒手人寰。接連失去三位親人,悲痛不已的計棕英,沒有忘記公婆、丈夫的叮囑,一邊拉扯自己的6個兒女,一邊照顧小叔子。晚年時,計棕英多次拒絕跟隨兒子到縣城生活,堅持留在村里照顧小叔子。2018年1月,75歲的小叔子因病去世。計棕英用65年的不離不棄,書寫了家庭親情的感人故事。
她的故事成為街坊鄰里的美談,也深深涵養(yǎng)著大家庭的美好家風。如今85歲的計棕英四世同堂,一大家人過得和睦幸福,孩子們個個孝順。計棕英的子女們爭先恐后贍養(yǎng)老人。老人的小女兒以母親為榜樣,孝敬公婆,被評為當?shù)氐?ldquo;好媳婦”。
計棕英榮獲陜西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508 央 宗
央宗,女,藏族,1973年4月生,國網(wǎng)西藏電力有限公司山南供電公司職工。
央宗對殘疾丈夫不嫌棄、對家庭不拋棄,用行動默默詮釋對愛情的堅守、對家庭的責任和對親情的守護。
央宗丈夫楊顯斌,在1999年12月的一場意外觸電事故中受傷造成雙臂高位截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那時孩子才一歲多,匆忙把襁褓中的兒子交給親戚看管,她陪護丈夫住院治療。突然從一個壯年男子成為重度殘疾人,丈夫一時難以接受。央宗找到醫(yī)生護士,學習護理、制作食物和心理疏導知識。她每天配合醫(yī)生給丈夫抽膿水、換紗布,陪丈夫聊天,鼓勵他堅定生活的勇氣。丈夫病情好轉可以下地走路了,為幫助丈夫練習平衡能力,她用弱小的身體當支點,幫助他一步步往前挪動。那段時間,她整個人瘦了一大圈。
22年來,央宗無微不至地照顧丈夫,精心設計便于丈夫生活自理的小工具。央宗的堅強與樂觀、關愛與幫扶,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兒子自立、自強、自信的好品質。2016年,兒子考上了大學。
央宗不僅是好妻子、好母親,也是體貼入微的好兒媳。雖然她和婆婆不住在一起,但總是抽出周末時間陪婆婆聊天,幫婆婆打掃房間、洗衣服、做飯。
2013年,公司為了照顧這個特殊家庭,給央宗調整了工作,讓她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照顧丈夫。她感恩組織,友善朋友,工作中臟活累活搶著干,能幫同事的都盡力幫。工作和生活中她都樂觀堅強。
央宗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稱號。
509 馮玉琴
馮玉琴,女,漢族,1971年6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康養(yǎng)中心副院長。
馮玉琴十九年如一日,把康養(yǎng)中心當成家,把老人當成親人,盡心盡孝,被老人們稱為“貼心閨女”。
馮玉琴所在的康養(yǎng)中心,服務照料104位特困供養(yǎng)人員。她教育引導全體員工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像對待親人一樣精心照料每位老人。她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力求做得更好。一位老人患血管瘤,病危期間,馮玉琴就像照顧父母一樣,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時光。有4位老人長期癱瘓在床,她每天都要去查看護理情況,主動幫助老人洗澡洗腳、換洗衣服、翻身擦身,老人們雖然長期臥床卻從未出現(xiàn)過褥瘡。馮玉琴的真情付出,換來老人們的信任。
有位老人剛來時性格偏激、脾氣暴躁,經(jīng)常動手打人。馮玉琴總是及時趕到現(xiàn)場,先安撫老人情緒,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與他交談,經(jīng)過多次不厭其煩地做工作,終于使老人逐漸改掉了壞脾氣。后來,老人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和其他老人聊天散步,還會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馮玉琴針對老人們的特點,先后建立多種文體小組,開展下棋、打牌、健身、唱歌、做手工等活動。每逢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日,她都會組織老人舉辦喜聞樂見的文體比賽和節(jié)日會餐,每月邀請社會組織和文藝團隊為老人舉辦文藝節(jié)目表演,康養(yǎng)中心經(jīng)常充滿歡聲笑語。
馮玉琴榮獲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國農村五保供養(yǎng)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入選“寧夏好人”。
510 喬來生
喬來生,女,漢族,1955年4月生,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zhèn)布哈岱村村民。
她是一位偉大母親,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撫養(yǎng)兩個失去雙親的侄子長大。她二十八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照顧患腦癱生活不能自理的大侄子,給予他最溫暖、最珍貴、最特殊的“母愛”。
1993年,喬來生的小叔子和妻子因意外去世,留下年僅3歲的雙胞胎侄子,其中大侄子還因高燒患上腦癱??粗鴥蓚€無依無靠的侄子,喬來生毅然決定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照顧。
為治好大侄子的病,喬來生和丈夫四處尋醫(yī)問藥,花光家中積蓄,就向身邊的親戚借。治療費用使家里入不敷出,日子更加清貧。不幸的是,大侄子6歲時,病情加重,只能躺在床上或倚靠在輪椅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每天,大侄子的吃喝拉撒、穿衣睡覺,全靠喬來生照顧。因為常年操勞,喬來生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多種疾病,但她卻從無怨言。一萬多個日夜,大侄子對于嬸娘的無私付出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有人勸過喬來生,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減輕點兒負擔??蓡虂砩f:“那哪行!他在我身邊我才放心。”一句簡單的話語,承載著喬來生二十八年如一日的無私付出,承載著一份特殊且珍貴的“母愛”。
喬來生榮獲內蒙古自治區(qū)道德模范稱號,入選“內蒙古好人”。
?。ㄏ罗D第十七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