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寶勤
5月21日,省委宣傳部與省委文明辦共同舉辦“加強誠信陜西建設提升誠信建設水平”第三場系列新聞發(fā)布會,省民政廳副巡視員朱圣根、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春福通報全省非法社會組織和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情況。
李春福介紹說,一些非法社會組織未經依法登記,擅自使用社會組織名稱,以服務國家戰(zhàn)略、對接資金項目、頒發(fā)獎狀證書等方式進行非法斂財,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還有的以“維權”“宗教活動”“民族關系”等名義開展活動,蠱惑人心、煽動群眾,必須依法堅決打擊。為此,省民政廳組織各級民政部門在5月份開展了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活動,廣泛宣傳非法社會組織和非法集資的危害、特點、辨別方法和舉報方式,積極與宣傳部門對接加強宣傳,阻斷非法社會組織的傳播途徑。
如何正確判斷社會組織是否為非法社會組織?有哪些特點?朱圣根介紹說,從冠名上看,非法組織往往冠以“中國”“中華”“全國”“世界”“聯(lián)合國”等“高大上”的名頭。從業(yè)務范圍上看,非法社會組織善于“蹭熱點”、打“擦邊球”,往往跟風國家戰(zhàn)略,使用“軍民融合”“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一帶一路”等社會公眾關心的熱詞。從組織形式上看,非法社會組織有的以“協(xié)會”“促進會”“聯(lián)合會”“基金會”等傳統(tǒng)社會組織的組織形式活動;有的以“委員會”“發(fā)展局”“中心”等類似政府機關和事業(yè)單位的組織形式活動;還有的以“聯(lián)盟”“合作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活動。凡發(fā)現(xiàn)符合上述命名規(guī)則的組織,可以登錄民政部“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中國社會組織動態(tài)”微信公眾號等進行查詢,經查詢無結果的,就可以判斷為非法社會組織。
近年來,慈善捐贈領域問題多發(fā),民政部門將會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對慈善組織捐贈行為進行規(guī)范?李春福表示,民政部門將依法做好慈善組織認定、登記和公開募捐資格管理工作。一是慈善組織被民政部門認定為具有公開募捐資格,在網上公開籌款,一定要到民政部指定的相關平臺。二是經常見到的在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發(fā)布的個人求助行為,不屬于慈善募捐。三是慈善組織作為獨立法人,依法承擔完全民事責任,民政部要求慈善組織開展慈善募捐活動時書面承諾活動的真實性。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