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有码中文字幕20|日本在线一区二区|91香蕉宅男在线免费看|最新在线午夜不卡视频

  • <cite id="srede"></cite>
    <noscript id="srede"></noscript>

    誰為村級產業(yè)“接生”?

    2019-09-19 10:33:08  來源: 當代陜西—陜西網  


    [摘要] 提起“孵化”,人們聯想最多的是二三產業(yè),農業(yè)似乎天生就是“靠天吃飯、自學成才”的命,城固縣給農業(yè)產業(yè)建“產床”、配“助產士”。...

      “外頭撿不到梁上草,家里還丟了老母雞。”

      城固縣上元觀鎮(zhèn)新豐村村民陳小華說,背井離鄉(xiāng)最大的痛苦莫過于上不能養(yǎng),下不能教。在外頭“賣苦力”的這幾年,不僅沒賺到錢,一回家反倒成了貧困戶。

      可如今,“劇情反轉”,陳小華在村里當起了月入5000元的大棚管理員,以前的種種問題迎刃而解。

      “綁”住陳小華的,是新豐村2017年建起來的黃金木耳大棚。“棚內的溫度要在30度上下,低了不長,高了會燒壞,濕度、光線、通風情況要時刻看著才好。”陳小華這么上心,是因為大棚的收益和他的工資掛鉤。

      2017年,借助脫貧攻堅產業(yè)扶貧的契機,城固推行“一村一園、一村一企”模式。讓村集體有積累、帶動貧困戶脫貧,讓企業(yè)在享受利益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是這個模式的核心目標。

    19

      村民喜挖藥材

      修了房子拉租客,村企“聯姻”搞產業(yè)

      半個月當工人炒茶,半個月當農民采茶,2018年,天明鎮(zhèn)三化村的貧困戶蒲桃元靠著這兩個身份,喜提新房,還脫了貧。

      山花茶業(yè)負責種植、管理,到了季節(jié),貧困戶便可入園采摘,當成是自己的茶葉賣給企業(yè)。幫著蒲桃元富起來的是三化村的老支書,今年65歲的吳培元,退休了還不忘扶一把貧。

      一斤茶葉最高1800元,包攬各種國家級獎項,受山花茶業(yè)的帶動,茶葉成為城固縣南邊三鎮(zhèn)的主導產業(yè)。

      “選產業(yè)有準頭。”吳培元的一句話點出了企業(yè)成功的秘訣。

      20世紀80年代,當人們都在種植水稻、糧食,吳培元卻看中了一斤賣到2.5元的茶葉。

      位于(城固南邊)淺山丘陵地帶,冬天不冷、夏天不曬,相比南方來說,病蟲害少,三化村種茶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但最大的困難還是銷路,害怕供銷社不收。”作為當時的村支書,吳培元比誰都擔心茶廠的發(fā)展前途。

      沒過幾年,山花茶廠陷入困境,辦,辦不下去;賣,還沒有人接手,茶廠成了燙手山芋。

      “沒人干,我干吧。”吳培元找了兩個合伙人,湊了8萬元,當起了企業(yè)老板。

      “山花”建立在“三化”的基礎上,無論過去多長時間,吳培元都惦記著村里的老百姓。

      2017年,脫貧攻堅戰(zhàn)役打響,山花茶業(yè)與周邊3個村簽訂協議,每年固定給村集體分紅8萬元,帶動150戶貧困戶增收。

      山花茶業(yè)起源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反哺于農村,不失為成功的典范,但相距20公里的文川鎮(zhèn)文西村就顯得沒那么幸運。

      “有時候,真希望來一個大企業(yè),直接帶著我們奔小康。”第一書記王東的一句玩笑話,道出了村集體想著“一夜暴富”的無奈心態(tài)。

      但文西村又是幸運的,總結了發(fā)展產業(yè)的經驗,城固縣認為,必須讓專業(yè)的人干專業(yè)的事。2017年,城固探索推行“一村一園、一村一企”,核心內涵是,讓村集體“搭臺子”,企業(yè)“唱戲”。

      具體來說,就是村集體負責申報要發(fā)展的產業(yè),找好自己的合作企業(yè),拿著項目找政府。

      經過整合后的涉農資金,交由村集體按照規(guī)定的比例,一部分用來建設廠房、產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基礎設施,一部分用來給貧困戶和村集體配股。

      “這種模式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社會資本扶貧。但起初,也有些企業(yè)‘埋怨’扶持變少了,甚至找上門來。”城固縣扶貧辦總農藝師張輝說,為此他沒少組織企業(yè)開會講政策。

      政府不是不扶持,而是換了一種方式,一個冷庫、一個大棚都在大大減少企業(yè)的前期投資。

      對于村集體而言,這種模式規(guī)避了經營不專業(yè)、直面市場帶來的風險。王東坦言,在產業(yè)經營上,他們確實走過彎路。

      2017年,文西村確定發(fā)展草莓產業(yè)。申請了項目、建好了大棚,王東從網上買了草莓苗子,帶領村民下地干了十幾天。

      可結果是,“因為天氣熱、苗子不好,種下去就沒活成”,王東說,為了搞產業(yè),他沒照顧過懷著二胎的老婆一天,可還是失敗了。

      2018年,文西村轉變思路,將大棚承包給企業(yè),同樣是發(fā)展草莓,企業(yè)就賺了錢,村集體還獲得收益。

      摒棄一夜暴富,村集體還需腳踏實地

      產業(yè)扶貧如何選產業(yè)?這是“一村一園、一村一企”賦予村集體最大的“策劃”任務。

      藥材是傳統產業(yè),但不能形成規(guī)模時,是轉型還是繼續(xù)堅持;選擇特色產業(yè),既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力爭萬無一失,又要考慮年老體弱貧困戶的勞動技能和強度匹配……

      “找個精準脫貧的項目太難了:想發(fā)展食用菌吧,隔壁鄉(xiāng)鎮(zhèn)大棚已經建起來了;想搞點養(yǎng)殖吧,成本大、市場風險也大。”但二里鎮(zhèn)茍家灣的駐村干部徐輝也知道事在人為,頂著壓力,他最終破了題。

      徐輝是城固縣統計部門的干部,一進村,產業(yè)就成了他念念不忘的大事。一番考察之后,他決定與村上的一個企業(yè)合作,發(fā)展藏香豬。

      “但想法和現實的差距太大了。”計劃一定下來,徐輝就開始爭取資金,找人做設計,規(guī)劃了500畝的養(yǎng)殖基地。

      只是前期投入這一項,就比預期多了100萬元,“真是騎虎難下”。徐輝說,自己曾一度擔心,幫扶沒有成效反而越幫越忙。

      難!可是徐輝就是來攻堅克難的。受各方支持,徐輝最終堅持下來,群眾看到希望后,都自掏腰包,甚至借錢入股。

      村集體也沒辦法“一夜暴富”,即便再難,都得一步一步的走,固定比例的分紅,讓城固開始了消滅“空殼村”的計劃。

      但橘園鎮(zhèn)陳家灣的村支書陳向前卻不滿足于此。

      在外面跑了十幾年,陳向前開過工廠、跑過出租,闖勁十足。2015年,受老支書委托,回家當了“向前”書記。

      沒有村委辦公室、班子軟弱渙散,一走馬上任,陳向前便開始跑資金,改善基礎設施,12個小組組長他狠心換了7個。

      2017年,一切準備就緒后,陳向前確定了“以產業(yè)促旅游,以旅游養(yǎng)產業(yè)”的發(fā)展思路,給村子做了25年規(guī)劃。借助產權制度改革的東風,他一邊流轉土地,一邊思考發(fā)展點啥。

      放眼城固,3月有油菜花,5月有橘子花,冬季有成熟的橘子,空出來的夏季,陳向前選擇了荷花填補空白;搞鄉(xiāng)村旅游,要有四季常綠的產業(yè)留人,陳向前看中了竹子,千畝竹海建成;長期、中期產業(yè)有了,村民脫貧還得靠見效快的產業(yè),8個香菇大棚又拔地而起。

      “干了3年,頭發(fā)白完了。”陳向前說,在流轉土地的過程中,沒少和村民吵架。有人說,陳書記太苛刻了。確實,他不顧一切,但把“苛刻”的一面都留給了企業(yè)。

      在和引進的企業(yè)談合作時,陳向前除了收到地租以外,還額外收取每畝地75元的水費和管理費。地租按照每5年遞增10%進行調整。

      企業(yè)生產經營的利潤不可控,但也要分一杯羹,陳向前提出企業(yè)按照利潤的10%給村集體分紅,每畝地保底分紅100元。

      就連道路、溝渠,陳向前也不放過,這些來源于國家扶貧資金的基礎設施,企業(yè)既然享受了,就要承擔維護費用。

      加上村里入股的產業(yè)發(fā)展資金的分紅,2018年,陳家灣從企業(yè)拿回近27萬元,其中15萬元用于給群眾分紅,12萬元留存村集體。

      異曲同工之妙,沙河營鎮(zhèn)劉葉村的村主任李書榮,同樣以“鐵腕”著稱。在他的帶領下,劉葉村四分之三的土地都被流轉發(fā)展獼猴桃。

      李書榮干得好,是因為背后有“靠山”。2018年9月,沙河營鎮(zhèn)組織2個村3個企業(yè),成立了沙河營鎮(zhèn)農業(yè)產業(yè)改革示范區(qū)黨委,作為發(fā)展產業(yè)的智囊團、領路人。

      早在20世紀90年代,沙河鎮(zhèn)就有種獼猴桃的歷史,但管理差,品質低導致了大面積毀園。如今,聯合黨委重新規(guī)劃,引進陜西果業(yè)集團,從源頭上保證每一顆獼猴桃的質量。

    黃金木耳

      黃金木耳

      離開政策的溫床,脫貧靠自己

      2017年3月,山民張安喜家里住了幾輩人的茅草屋被推倒。春暖花開的日子里,站在山下新修的二層小樓上,望著那條生活了30年的山溝,張安喜還難以相信自己已經搬下來了。

      就在這之前,張安喜一家還生活在三合鎮(zhèn)黃牛嘴村的山上。父親眼睛殘疾接近失明,留張安喜照顧,弟弟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因為貧窮,兩人至今沒娶上媳婦。

      家里有3畝薄田,種下一粒種子不見得能產出一粒糧食。但在張安喜的記憶里,父親最重要的事就是種地。直到有一天,幾乎看不見了才作罷。

      年輕的時候,張安喜也曾出去打過工,但每年一到春種、秋收時節(jié),他都會坐上火車,又坐上汽車,爬上山,回家勞動。幾畝土地,像是世代傳下的魔咒,將張安喜拴在大山上,擊碎了他的致富夢。

      2017年,張安喜45歲,這一年,城固的脫貧攻堅干得熱火朝天。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城固縣針對張安喜們實施的搬遷扶貧工程也在加快推進,讓山上的貧困戶離開大山,拔窮根。

      錢不夠,政府補貼;還不夠,村干部借著。只要不懶,奔小康的路就在腳下。張安喜不想和祖輩一樣,只活在大山。他拿出了所有積蓄,領到了3萬元補貼,借了村支書的錢,建起了二層小樓。

      拔窮根的關鍵一招是“一村一園”,把貧困戶都綁在村集體確定的項目上,通過入股、務工、流轉土地等多種途徑增收。

      黃牛嘴村將包括張安喜在內的113戶貧困戶,“鏈接”到村里的食用菌大棚上。在大戶帶動下,張安喜還種了100多畝天麻,開荒地9畝多,養(yǎng)了5頭牛仔,2018年成功脫貧。

      其實,貧困戶都知道,脫貧靠勞動,可缺資金、缺技術讓大多數人望而生畏,就拿養(yǎng)殖來說,買一個牛仔動輒五六千元,咋能投資得起?

      可城固縣天明鎮(zhèn)元興村的貧困戶文保忠,卻靠當“牛保姆”脫了貧。

      發(fā)牛的是利豐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總經理嚴小勇。2015年建了養(yǎng)牛場至今,規(guī)模一直在擴大。但場地、資金問題也是企業(yè)繞不開的話題。

      嚴小勇想了個“兩頭省”的法子,貧困戶把牛拉回家養(yǎng),期間有任何問題企業(yè)全力承擔,最后按照增重給貧困戶發(fā)錢——人稱“借犢還牛”。

      “有免費的牛仔可以養(yǎng),這是給貧困戶的福利呀。”簽約儀式過后,文保忠就興沖沖地牽了3頭?;丶?。

      牛飼料要科學配比,感冒流鼻涕也要請嚴小勇來,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果然,名師出了高徒。6個月后,文保忠成了養(yǎng)牛冠軍,拉回來的牛,上過秤后,按照增重,凈賺了9800元。

      養(yǎng)牛專家孟慶華最近當上了“牛管家”,孟慶華是漢中宏泰農牧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把養(yǎng)牛場建在了龍頭鎮(zhèn)六一村,一年出欄300多頭肉牛。

      搞產業(yè)扶貧,要把貧困戶村集體和貧困戶“拴”在產業(yè)上,走在前頭的孟慶華自然會被“盯上”。

      孟慶華和龍頭鎮(zhèn)兩個村簽訂代養(yǎng)肉牛的協議,代養(yǎng)了71頭肉牛,出欄后每頭牛給村上分紅2000元。

      不僅如此,企業(yè)每年需要的4000噸香草、5000噸秸稈,都由村里的貧困戶承擔。在原來種植水稻的空當期,種植香草,貧困戶每畝地比原來增收970元,帶領50戶貧困戶脫貧。

    編輯: 陳晶

    相關熱詞: 村級產業(yè) 二三產業(yè) 核心目標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