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fā)布會,省住建廳副廳長胡漢利、省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周魁英出席,現(xiàn)場解讀《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若干措施》(下簡稱《若干措施》)并回答記者提問。
到2035年 城鄉(xiāng)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建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fā)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xiàn)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歷史文化中的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治國智慧。”2020年來陜考察時又指出:“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守護好黃帝陵、兵馬俑等文化遺存,做到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去年9月來陜考察時再次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找到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從頂層設計明確了城鄉(xiāng)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目標任務。今年8月26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若干措施》。
胡漢利介紹,陜西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截至目前,我省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名鎮(zhèn)7個、名村3個、傳統(tǒng)村落113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名鎮(zhèn)19個、名村18個、傳統(tǒng)村落484個;歷史文化街區(qū)55片,歷史建筑715處。此次《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具有陜西特色、多層級多要素的城鄉(xiāng)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初步構建,城鄉(xiāng)歷史文化遺產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建設性破壞行為得到明顯遏制,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城鄉(xiāng)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系統(tǒng)完整的城鄉(xiāng)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建成,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充分利用,不敢破壞、不能破壞、不想破壞的體制機制全面建成,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城鄉(xiāng)建設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全省人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提出構建“一河一脈、三區(qū)四帶、兩核七片、多點多線”的城鄉(xiāng)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總體格局。
目前陜西所有建設工程開工前先考古勘探發(fā)掘
如何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周魁英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陜西是文物大省,近年來,我省陸續(xù)開展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黃河流域文物資源調查、秦嶺文物資源調查,通過各種各樣的普查調查,已知目前分布在三秦大地上的不可移動文物共有49058處,其中,古遺址23453處,古墓葬14367處,古建筑6702處,石窟寺及石刻1068處,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213處,其他文物255處,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在陜西11個市區(qū)107個縣區(qū),沒有文物空白縣。
所有建設工程都要做好考古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進行大中型工程建設工程首先要做好考古勘探發(fā)掘工作。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的時候專門講到,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讓”的制度體系。圍繞總書記的要求,陜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于2022年9月23日出臺了《陜西省關于加強考古工作的實施意見》,省政府在2022年9月14日印發(fā)了《陜西省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管理辦法》,目前陜西基本所有建設工程開工前都進行了考古勘探發(fā)掘。同時,利用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制度,把重要大遺址建設成考古遺址公園,目前我省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4處,分別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秦始皇陵、漢陽陵、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基礎上,我省還在進行省級文化遺址公園建設,通過文化遺址公園把文物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利用好。(記者 肖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