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建華
一個人選擇了一種職業(yè),如同一個社會選擇了一種體制。
父親選擇了種田,一生中的勞作,大部分時間是在他的水田中度過。
父親種田,高挽褲管,讓赤裸的腳片親近泥水,他不求人,但乞求大田賜福,腰身總是90度的彎曲。他的雙手也與泥水有緣,五指的正面和背面之間有著一道明顯的分水線,就像浸泡在水邊的一些卵石,發(fā)達與鮮活的部位總在水線以下。他焦黃而多紋的手背,又很像他脊梁上的汗衫,被太陽烘烤著,被大汗?jié)n泡著,久而久之,是一片片倒立的三角鹽斑。
父親的泥腳很有眼力,在泥水的深處能測出地溫與秧苗的生長程度,他把一些水草,連同草間的敗物,會準(zhǔn)確地翻入泥下,然后給秧苗和上新泥,偶爾也會在水下踩摸出一方石塊,捉老鱉似地抹去石塊上的泥肥,再扔向岸邊,最后把它砌在田埂上,像懲罰一個搗蛋鬼那樣,讓它守望一田的新綠。
父親常說:田種三年親如母。
即使在草窩里,看見一團干漿的牛糞,父親也會將它捧進水田,去完善一種農(nóng)人的品格。尤其在插秧的前夕,雜草、樹葉和藤蔓,都被父親切成菜肴一樣的碎塊,撒在田中墊底,于是,插秧的日子,便是田泥發(fā)情的季節(jié),成串的氨氣水泡,會像曇花般地開放并在呼嚕嚕的聲響中,將父親的雙腿,親密地?fù)肀?
于是,我給父親的勞作,下了“潛進與深入”的定義。父親的潛進,耕田也許是最好的說辭。
他一下田,人就矮小了半截,潛進與深入的較勁,全都集中在行船似的鏵尖上,他用彎弓的脊梁去支扶一張彎弓的木犁,讓纖夫似的黃牛彎弓而奮力地拉著,三條相連的弧線,構(gòu)成了潛進中的匍匐形象。
父親的深入,則是一種水態(tài)的流淌深入。
當(dāng)他看見一條清亮的小河,灌溉兩岸碧綠的稻田,就會想到那是一種流淌的社會與流淌的世相,是流淌,把人的職業(yè)分成了鏡子般的水田方塊,并在一階一級地往下延續(xù),做為水草上的子民,父親總能在水田的鏡子里讀懂自己的模樣:一頂草帽,可以遮風(fēng)擋雨;一個衣兜,能夠揀拾遺失的稻粒。在他的眼里,一個人的烏紗帽太多,把有用與無用的大小官職與榮譽都往自己的身上披掛,其結(jié)果頭上戴的,身上穿的,總是千納百縫的累贅,必然會有一種小偷的膩歪??上а剑环N田的人,總是不能從水田般的鏡子里看見自己的貪心。
所以,父親是一個淡泊的自然寫手,他用秧苗書寫后稷的故事,書寫大田的寬厚與仁慈,書寫自己的詩情與悟性。但父親卻死于一次水田的變更。
是那一年,全社會都開始了向錢看,我鬼使神差弄回幾袋槐樹種子,父親的平淡被一份種苗與收購的合同所打破,他把水田改成了苗圃,兩年后收購受限,賣不出樹苗,將誤過大田的豐收。父親在寒風(fēng)里去求人,他的尊嚴(yán)被別人的冷臉剝落得體無完膚,父親就患下了中風(fēng)一癥,躺在床上,對這個世界一言不發(fā)。
作者簡介
吳建華
1960年生陜西旬陽,畢業(yè)于西北大學(xué)作家班,歷任縣文化館副館長、縣文聯(lián)主席、王愚紀(jì)念館館長、太極城哲學(xué)創(chuàng)新研究院院長、省藝術(shù)館副研究館員、省文化廳《省文化藝術(shù)志》總編審和“文化陜西”理論研究員等,系現(xiàn)代太極城發(fā)現(xiàn)人和研究者,被譽為一位作家影響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進程。《石磨上的美文》等多篇散文獲第二屆中國散文精英獎一等獎,入選高考語文試題、全國高三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以及初中、高中語文試題和教學(xué)閱讀材料中。出版《走出山坳》《太極島始光》《女人與陷阱》《西部崛起大趨勢》《石磨上的美文》《序跋言論集》《中華太極城傳》《走向智業(yè)文明》《太極城文化研究》《旬陽民間故事集成》《旬陽縣志•民俗志》《旬陽散文選》《儒道文化一百句》,主編出刊《太極城》百余期。詞條錄入《當(dāng)代藝術(shù)名人錄》《中國當(dāng)代作家名典》《百年陜西文藝經(jīng)典•散文百家》等多種典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